記得以前修文化社會學這門課時,期中考需要準備兩項工作讓老師評分:一是準備口頭報告的內容,二是評論別人的報告內容。由於班上同學未曾有這種評論報告的經驗,老師就趁機說明他認為重要的原則與學術禮儀。

艾帕構大致記得老師是這麼說的:評論者的角色比較單純,他只需要負責任的指出,想評論的點在哪裡,例如哪一頁的哪一段,是贊同還是不認同報告者的看法?而他自己的理由、看法為何......。

至於報告者的回應技巧就比較複雜一點
,若別人贊同你的論點,那容易處理啦!你只需要說:謝謝你的支持和認同,如果我有更進一步的看法,再跟你分享...。不過,如果評論者批你呢?

第一
,無論如何一定要像馬英九一樣說:謝謝指教(斜嘴貌)諸如此類的客氣話。

再來
,若你接受評論者給你的看法或指正時,你可以向他表示你會做修改和訂正,並謝謝他的提醒,讓你的文章更完善。

第三
,若你的論點壓根兒和評論者不同,也無關對錯的話,你別下意識的就急著道歉、更改,而是要仔細地將你的論點做更進一步的陳述與解釋。並且對評論者說:我知道你的看法是如何...,但是根據我的觀察結果、引用資料或切入面向,我認為...比較適合。

我想老師的意思是:面對評論者的質疑,報告者最好採用不卑不亢的態度,因為在學術上本來就有意見、看法相左的時候,你要適時的、負責任的改進或是護衛你的觀點。有些看法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,端看研究者如何切入剖析,不必要和別人爭得面紅耳赤,也不必要很窩囊的對他人的看法全盤接受、照單全收。

不過這種原則難是難在尺度上的拿捏,做學生的我們怎麼判斷:評論者講的是我們犯的錯誤,還是他只是看法跟我們不同?假設,幻想今天評論我的是顧忠華或是謝國雄這種等級的學者,我想,不管他說什麼我都會說:對對對...吧!所以這種原則和禮儀的拿捏,是需要機會學習的。

說了這麼多廢話,全是有感於最近在大小部落格上,多少都會發生的事:部落格的回應。雖然艾帕構拿部落格的回應,來和學術上的評論類比,著實有點不倫不類、小題大作。而且,也不是說我不曾犯過這種錯誤,這種蠢事我也做過。

今天拿來談論,純粹只是有點受不了很多的回應,都近似於空洞的批評,要拿形容詞、名詞、甚至是動詞來指責別人,我都可以接受(別人脾氣差想做人身攻擊也不是自己能干涉),即便是沒有建設性的批評也無所謂(因為批評是不是有建設性,這又是一個大問題),但重要的事:負責任的說明清楚嘛!你到底是想批別人哪一個觀點?到底是不認同別人那個見解?而不是丟個反應自己內心的刻板印象給別人看。

或許是我活該,錯把別人的牢騷消遣文看得太認真,錯把他人已經很認真的回應當作是消遣。但是,艾帕構還是很討厭看到這種懶惰的批評,這給我的感覺很像是:我想盡力的針對我有限的瞭解,來分析這盤棋,但有人卻很乾脆的打翻棋盤,然後告訴我:白痴!你下錯了啦!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lo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