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好很多了。


前幾天還陷在那樣的情境當中,把台灣多數的公民視為是缺乏智慧的所羅門王,不解王為何要將台灣判給始終扯著不完美的母親後腿的那位婦人。但看了工友小片推薦的那幾篇文章後,其中〈文明的速度〉這篇,觸動了內心最近在思考,但到目前為止依舊模糊的概念。


經營餐廳事業,不免會面對同行惡意的抹黑、造謠的廣告,對於性質相近的餐館也各自擁有部分客群,但不可否認的,若要餐廳的服務、口味被更多人接受,傾聽消費者的聲音也就很重要。這麼說的用意不是要放棄原本的經營理念與哲學,也不是要迎合其他消費者的好惡,而是藉由傾聽與改變來吸納更多的客群,除非,它滿足既有的現況。


或許政黨運作或價值的推展不像經營餐廳那樣單純,但身為價值擁護者的我們,是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觀點和我們相反的群眾,是教育?說服?或柔性的分享?


昨天在教會和小片哥哥談話,談話尾聲提到,經過這次失敗後,社會運動者日後要更努力說服和教育更多的人。雖然當時我沒說,但我對「教育」這兩個字敏感了起來,腦海中就想:那這樣我們不就和國民黨或媒體一樣,想把他們的價值,透過各種管道教育別人。


當然我知道小片哥哥口中說的教育,和我所憂心的那種教育有天差地遠的程度差別,雖然我們清楚自己堅持的這些理念,但,我們會不會讓一些群眾擔心,我們和我們稱為霸權的對方一樣,只是想教育他們?將另一套文化論述加諸在他們身上,日子久後,形成另一個非統治集團的文化霸權?


台灣的社會力,大至投入參與社會運動,小至單純關心國際、社會議題,在這些行動與作為中,我究竟是把知識與價值當什麼?是一種異於當權者也有的時尚裝扮?還是是一種實踐的裝備?或許這兩者的差別不在關懷的範圍、議題,而是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群眾。或許民進黨的失敗和一些社會運動的失敗,就在於此吧!


以上所談的,是一些粗淺的想法,想先記下來,等腦袋清楚一點再繼續。

延伸閱讀:〈42%+9%=51%? 還是 42%+33% = 75%?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明修:〈公民社會的限制—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〉

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lo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